- 稀土礦為啥這么難選?原因竟...2019-06-24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稀土礦又稱稀土元素礦或稀土金屬礦,主要在地殼中以礦物形式存在,作為礦物的基..
- 高德利院士:鉆探技術可為開...2019-06-05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大膽推測、小心求證,是人類科學發展中常用的方法。 鉆探,就是人類發展地球..
- 小“材”大用 石材與砂石骨...2019-05-17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石礦資源是礦產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物質基礎和支撐。開采..
- 史上最全鉆井取心技術…2019-04-22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鉆井取心概念 鉆井取心指的是為了掌握地下地質情況。直接獲得真實可靠的地下..
- 要實現智能化綠色開采,這些...2019-04-15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在2018中國國際礦業大會的專題論壇中,采礦論壇格外引人注目,這一切皆因為它內..
- 關于深孔鉆探的7個提示2019-02-18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深孔鉆探是鉆工們展示技能的一個機會。大多數鉆工認為,如果孔深超過1500米,那..
- “人文礦物”到底是些什么礦...2019-01-23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獲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礦物是在地殼中由于自然地質作用而天然形成的自然元素化..
- 深部找礦什么思路?我們來聽...2019-01-22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近年來,大宗礦產、稀缺有色礦產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盡快實現找礦重大突破已成為..
- 真實用!20組相似礦物的鑒定...2019-01-08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地殼中的元素,在一定的地質條件下,結合成有一定化學成分和物理性質的單質或化..
- 勘察&勘查有什么區別?2019-01-08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不知大家是否發現,在網絡檢索勘察一詞時,相關推薦中有個條目是:勘察與勘查的..
- 預防孔內事故的原則2018-12-17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無論是客觀因素還是主觀因素造成的孔內事故,只要思想上重視、執行技術措施不打..
- 《成礦規律與成礦預測》知識...2018-12-14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1、試論述我國區域成礦特點? 答:(1)大陸邊緣成礦顯著; (2)疊加復..
- 《成礦規律與成礦預測》知識...2018-12-13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1、簡述礦體產狀包括哪些內容? 答:礦體產狀主要包括下列內容: ①礦體..
- 《成礦規律與成礦預測》知識...2018-12-13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1、成礦作用 答:在地球的演化過程中,使分散在地殼和上地慢中的化學元素,..
- 地層壓力與計算方法2018-12-12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什么是地層壓力? 保存在地層孔隙內的流體(油、氣、水)所具有的壓力稱為地層..
- 鉆井液處理劑2018-12-11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為了滿足鉆井工藝的要求,單靠使用清水和機械設備來調整和控制鉆井液性能是遠遠..
- 鉆井液的固相含量和PH值2018-12-11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一、鉆井液的固相含量 1、鉆井液的固相含量及含砂量的概念 鉆井液的含砂..
- 鉆井液的失水及濾餅2018-12-11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1、鉆井液失水和泥餅的概念: 在鉆井液液柱壓力和地層壓力之間的壓差作用下,鉆..
- 鉆井液切力2018-12-10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1、鉆井液切力概念:由于鉆井渡中粘土顆粒的形狀很不規則,表面性質也極不均勻..
- 鉆井液的密度和粘度2018-12-10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一、鉆井液密度 1、鉆井液密度概念:單位體積鉆井液的質量稱為鉆井液的密度..

地學不能再這樣搞了!
作者:金石恒泰 時間:2018-06-13
1、高校“淡化專業”導致地學學生基本功下降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就有一種聲音:拓寬知識面,淡化專業課。特別是2010年開始,學校在課程設置環節就大力壓縮專業基礎課(如:某些學校《普通地質學》或《地球科學概論》總課時已經壓縮為原來的一半),導致學生的專業基礎滑坡:知識面沒拓寬,專業基礎卻沒了。表面上看學生似乎略知各種名詞,但全如蜻蜓點水一樣僅了解點皮毛,一旦深究就全露餡了。
地學領域的人都知道:《普通地質學》或《地球科學概論》是地質學、地理學的入門課程,如果這門課程沒學好,學生的地學基礎就大打折扣。地學基本功不行,再寬的知識面又有何用?況且口號式的“拓寬”也沒有真正拓寬了知識面。
我曾經呼吁過:本來專業基礎就不強,再淡化就沒了!現在基本上就是這種狀況:最近五六年來地學的成教火了。我受邀在成教學院為油田系統“返修”專業課的同仁們說:“非常高興地為大家講授地質學相關課程,但也感到非常不安,因為這些內容也是你們在本科學習階段作為老師的我們就應該給你們講授但卻沒有完成的內容啊!”
既然本應有的地學知識缺失,希望我的地學系列科普能夠為專業基礎的補缺作用盡點義務!
2、地學專業基礎教材過度簡化
對于地質學和地理學專業的學生而言,如果僅僅上課課時減少而教材足夠全面,學生也可以課后甚至課程結束后通過自己閱讀而補缺。然而我們的教材卻被精簡到“專家也難讀通”的程度,內容大大刪減后造成很多章節都不再連貫。然而,不少內容如果不在普通地質學中講授,以后也沒有機會講授了。教材中也沒有介紹,學生就無法獲得這些知識了。
如: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普通地質學教材中介紹過“先成河”的概念,但在九十年代以后的教材中卻刪除了。我在2014年承擔某集團公司地質調查項目時發現:從內蒙古高原穿過狼山發育一系列短程河谷,是典型的先成河!先成河的意義在于:山脈隆起晚于河流。我據此判斷:現在的狼山不可能在1.2億年前的白堊紀為其北側的沉積盆地提供物源。當我在開題報告中講述這部分思路時,臺下有不少人不以為然,有的專家竟然直接搖頭,似乎我在胡說八道。實際上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竟有“先成河”這個詞匯,又如何讓他們理解呢?
這里我將通過系統的地學科普彌補教材中的缺憾!
3、崇洋媚外情結嚴重
雖然中國的地質學最近二十多年發展迅速,但地學界還存在著明顯的不自信。如:一旦遇到一個地質現象,即使別人提出了合理的解釋,也非要國外的英文雜志報道、國外的理論才可信。某些國外的認識或說法明明是不靠譜且一眼就看出漏洞百出的東西,可有人就是將其當作真理而否認國內學者的成果。而現實中更為悲哀的是,無論多么重要的地學成果,只要在中文刊物發表就認為水平低,連單位計算獎金都不算分了。這種風氣大大打擊了學術界的民族自信心,逼迫年輕人進一步走向崇洋媚外的極端。我們不否認在地學領域仍有很多東西需要向國外學習,而且永遠要學習國外學者的長處,但決不能妄自菲薄,至少要平等對待吧?要知道,中國地質學家也有很多值得外國人學習的認識。有的東西只要我們將事實擺出來,就會一目了然,為何還要求助于外國人的思維呢?
我們要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中國的地質學家同樣可以做好地學科研與科普。
而用中文更適合為華人受眾做好地學科普,為中國的社會進步貢獻自己菲薄的力量。
4、地學知識需要更新,不能再用多成因搪塞了
曾幾何時,很多地貌景觀被解釋為“風霜雨雪、地殼運動、熱液活動等”多種因素影響的結果,其實根本沒弄清楚,此時就應該老老實實說:還不清楚。再如:很多花崗巖、碎屑巖表面發育的凹坑被解釋為風蝕穴,其實是鹽風化穴。這些知識需要更新,錯誤的認識需要糾正。
希望通過系統的地學科普為地學基礎理論的提高做點實事。如果無法分開多種成因可能,就應該老老實實地承認:現在還不清楚。
5、無謂的爭論不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地質現象需要觀察,而不同的人由于專業差異、思維不同和觀察角度有別就必然產生不同的認識。有些地質現象明明很清楚,但由于某些地學從業者認識不清就爭論不休。我認為,即使別人確實認識錯誤,我們也只能擺出自己的認識和證據,允許別人保留自己的觀點,沒有必要強求對立方“低頭認錯”。然而,現實中往往由簡單的認識分歧演化為長期的爭論,有人甚至將對方視為死敵,進而進行人身攻擊。
這些不良現象嚴重地影響了地質學家的形象,于是就有了“地質學不是科學”、“地質學怎么講都可以,只要自圓其說就行”。地質學應該杜絕忽悠和猜測,而要扎扎實實地展示材料。
我與章雨旭研究員經常討論,大家的共識是:觀點異同不是劃分敵友的標準,爭論的雙方都可以從對方身上學習到有用的東西,而以觀點劃分陣營是不利于科學發展的。
激烈的爭論讓旁觀者覺得很熱鬧,但地質學家決不應該為了爭論而爭論,更不應該在爭論中夾雜著人格侮辱等不當行為。
我的感受是:地質學的真諦不是自圓其說,而是尊重事實!
在地質實事面前,一切個人觀點和光環都可以忽略。
讓我們從地學科普做起,展示地質學的嚴謹性與科學性,同時展示出地質學家的胸懷!
6、地學科普應該是益智教育,避免愚化教育
地學科普與科研一樣需要嚴謹,不能想怎么說就怎么說,否則會產生不良影響。如:有人為了吸引眼球而提出不靠譜的“新認識”,企圖推翻過去傳統的觀點而標新立異,標榜“過去的認識過時了”,以為“新”就代表正確,根本不顧與事實相悖。這其實就是基本功不扎實而想走捷徑的投機思想作祟的表現。
地質學家更不能唯我獨尊而聽不得別人的意見,以為受眾不明白就可以瞎忽悠,這對地質學及其科普都是非常有害的。地質學家應該習慣于老老實實做人,愿意擺出事實,用證據說服受眾。為了大眾的益智教育,地質學家應該勇敢地站出來講真話!
希望通過我們系統的地學科普提高地學愛好者的鑒賞水平,給他們擦亮眼睛,讓他們有能力明確指出地質學家在科普、科研中的錯誤,互相學習,共同提高。大眾的地學水平提高了,不嚴謹的忽悠就少了!
地學科普需要理論基礎扎實、實踐經驗豐富的地質學家來擔當!我認為自己已經具備這個能力,所以才自信地開展這一系列科普講座。當然,這并不代表著我自己就沒有錯誤,如果他人指出錯誤(故意人身攻擊除外),那就是幫助我進步,我就理應感謝!
地學科普更需要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作為退休人員我也可以調整自己的時間,爭取在一年的時間內將《地球科學概論》相關內容科普完畢。
在整個系列科普講座過程中,我也真誠地希望國內外華人地質學家積極參與討論(不是無謂的爭論),更希望其他學科的學者們從不一樣的角度提出問題和見解。
上述開篇語既是我的初步想法,也是我寫給自己的要求。放在這里請求廣大博友監督。如果我做得不夠,請大家及時提出批評指正。
作者:呂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