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礦山環境“開發式治理”之路...2019-02-25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礦山地質環境是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2001年以來,原國土資源部等相關部門相..
- 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解廣西...2018-07-31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廣西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獲得一系列重大發現。 1 記者從廣西國土資源廳了..
- 廣西壯族自治區規范砂石資源...2018-07-30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一提到砂石資源開發,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散、亂、臟,破壞和污染環境嚴重。近幾..
- 地球科學機構在泰晤士河流域...2018-07-30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泰晤士河是英國倫敦的母親河,但在19世紀中期以后,河流污染嚴重,生態環境不斷..
- 在珍寶上“雕刻”生命工程—...2018-07-27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近日,川報觀察刊登了記者寇敏芳的文章,講述我局九寨溝地災治理工程背后的故事..
- 徐州打造礦區生態修復治理新標桿2018-07-20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這是一個重煥青春的城市。當地的國土資源系統把歷史包袱轉化為生態建設的資源優..
- 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治理的若...2018-07-17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流程最長、流域面積最廣的水系。同世界許多其他河流一樣,密..
- 礦山修復技術的魅力2018-06-13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在礦山開采過程中,大量土地因失去利用價值而成為廢棄地,如露天采場、廢石場、..
- 生態環境部公布《工礦用地土...2018-05-16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工礦用地土壤和地下水環境保護監督管理,防..
- 中國地質簡史(下)2018-04-20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第5篇:大師時代:地質學興起 西學的大量輸入喚醒了中國的開明士大夫,他們逐..
- 中國地質簡史(上)2018-04-19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說到地質,很多人都認為,不就是研究地球嗎? 什么是真實的地質? 她起源..
- 2017年土壤重金屬污染與修復...2018-04-02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導讀 明確土壤重金屬來源、掌握土壤重金屬污染和風險特征、探究重金屬在土壤..
- 周健民:制訂土壤修復技術標...2018-04-02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導讀 周健民認為,盡管土壤修復行業發展迅速,市場潛力巨大,但發展中伴隨而..
- 土壤污染分區治理修復策略2018-02-27
- 土壤是具有空間格局但又可變異的非均相、不流動的地球陸地表層生態系統,通常處于不同利用狀態,..
- 區域土壤污染成因分析2018-02-27
- 土壤環境是一個系統,由土壤的內部環境、外部環境及其界面環境組成。處于地球陸地表層的土壤環境..
- 土壤污染的區域性差異2018-02-27
- 1 1 土壤污染呈現區域化態勢2014年4月17日,國家環境保護部與國土資源部聯合發布的《全國土壤污染..

中國地質簡史(上)
作者:金石恒泰 時間:2018-04-19
說到地質,很多人都認為,不就是研究地球嗎?
什么是真實的地質?
她起源于何時,又將走向何方?
除了李四光、山楂樹之戀,地質你還了解多少呢?
序篇:地質是什么?
定義1:地質就是地球的性質和特征,具體來講就是地球的物質組成、結構、構造以及發展演化歷史等。
定義2:地質學就是研究地球的物質組成、結構、構造以及發展演化的學科。它是古老的五大自然科學基礎學科之一。
定義3:地質人就是從事地質學及其衍生學科研究或相關工作的人群。
地質學是研究地球的科學
第1篇:古人有地質嗎?
答案是肯定的,人類做為地球上的一種高級生物,是地球生命演化的終極成就。人類演化本身就是地質學研究的范疇。同時,自人類出現的那一天起,就開始了對地球的探索、發現以及資源利用。
1舊石器時代,人類利用巖石開始
最初,古人利用巖石制造石器。如中國的藍田人、北京人所用石器大都由硬度較大的石英質礦物和巖石制成。
舊石器晚期,出現于山頂洞文化時的鉆孔石質飾物,表明人類對巖石、礦物的相對硬度有了一定認識。
20萬年前,北京人就開始利用巖石制作工具
舊石器時代的工具
2新石器時代,愛寶石,愛陶藝
新石器時期,人類已利用天然寶石類礦物,如瑪瑙,葉蠟石等作飾品。陶器的燒制,如仰韶期的彩陶,龍山期的黑陶,說明幾千年前人類對粘土的性質又有了一定認識。
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一種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而且仰韶文化的發現與初步研究,是從中國地質調查所顧問、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開始的
3商周,愛上青銅
商、周是中國青銅器鼎盛時期,那時所用的銅礦石主要是自然銅和孔雀石,青銅器的冶煉也達到爐火純青的高度,出現大量精美的青銅器。
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
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縱目面具,造型詭奇
4金沙,沙金
不知從何開始,古蜀人開始愛上黃金。成都平原上游的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都是含金水系,且都有砂金的富集,這為古蜀人獲取金礦提供了便利。將開采而來的黃金制作成各種神秘的祭祀用品或工藝品,古蜀人很有心得。 在三星堆和金沙都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金器,被認為商代金器的代表。
金沙出土的“太陽神鳥”金飾圖案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中國文化遺產標志
4古藉中的地質
在我國,“地質”一詞最早見于三國時魏國王弼的《周易注·坤》,但當時屬于哲學概念。
中國早期地學典籍記載了許多巖石和礦物知識。《山海經》將礦物分為金、玉、石、土4類。《禹貢》記述了多種金屬礦物和非金屬礦物。《管子·地數》篇中的“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鐵;上有鉛者,其下有銀”,論述了金屬礦產的共生關系。
唐代顏真卿,宋代沈括都把山崖中的螺蚌殼視為滄海桑田變化的見證。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對“蛇蜃”、“石筍”、“螺蚌殼”等動、植物化石作了較為正確的解釋。宋代朱熹明確指出,巖石“即舊日之土”,化石螺蚌殼“即水中之物”,他認為由于地殼變動“下者變而為高,柔者變而為剛”,對地層和化石形成給予了科學的解釋。
《山海經》從某個角度也是一本地質典籍
5李冰,鹽業開發的先驅
人們似乎只知道的李冰治水之功,卻往往忽略了他的另一個巨大貢獻——穿廣都鹽井。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秦孝文王以李冰為蜀守,冰能知天文地理……又識齊水脈,穿廣都鹽井、諸陂池,蜀于是盛有養生之饒焉”。李冰在治水過程中偶然發現鹽泉,但采用開鑿水井的辦法,開鑿了我國第一口鹽井——廣都鹽井。
6臨邛火井——世界第一口天然氣井
西漢時期的臨邛火井是在鹽井的開鑿過程中無意間發現和誕生的。它不僅是世界上最早開鑿的天然氣井之一,而且是人類第一次將天然氣用于煮鹽。李約瑟所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也指出,中國漢代的“四川,已經利用從鉆孔中冒出的天然氣來蒸發抽出來的或從別處流來的咸水。”
7徐霞客,最早的巖溶“專家”
古代的圖經志籍,大多牽強附會,道聽途說,缺乏實地勘測的依據。在中國首開實地考察先河的是明代的徐霞客。他十分重視山脈、江河源流、巖溶地貌、地下熱能的考察研究。他的最大的成就是對喀斯特地貌的描述和研究,詳細考察了中國西南廣大巖溶地區的100多個巖溶洞穴,并對鐘乳石、石筍等成因做了較為科學的解釋。
徐霞客對喀斯特地貌的描述和研究,要比歐洲人早二三百年。
第2篇文明曙光:地學傳入中國
在歐美等西方國家,至19世紀中葉,便建立并完善了近代地質學的理論和方法體系,完成了學科體制化建設,比中國至少早一個世紀。從16世紀后半葉的“西學東漸”,西方近代地學傳入中國進行第一次啟蒙。
1利瑪竇,中國第一張世界地圖的作者
明萬歷十年(1582年),意大利耶穌會利瑪竇來中國傳教。他在傳播福音、發展教徒的同時,也傳播西方的科學技術與文化。1584年,他在肇慶繪制第一張中文世界地圖《山海輿地圖》,隨后的二十幾年間,他又先后繪制出《山海輿地全圖》和《坤輿萬國全圖》等8種中文世界地圖,給古老的中國帶來了西方的“新地球觀”。
2中國人第一次認識世界
1623年,傳教士艾儒略編譯最早了的中文版世界地理專著《職方外紀》、中國人第一次了解世界分為亞細亞(亞洲)、歐羅巴(歐洲)、利未亞(非洲)、亞墨利亞(美洲)、墨瓦拉尼亞(大洋洲)五洲,北輿(北極)、南輿(南極)兩極和大西洋、大東洋(太平洋)、小西洋(印度洋)和冰海(北冰洋)四洋。
第3篇近代地質:西學東漸
然而,乾隆死后,清政府頒布禁教令,驅逐教士,關閉了西學進入中國傳播的大門。現代地質學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是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才開始的。1840年以后,中國被迫對外開放,西方國家開始派人調查中國地質礦產。同時,當時有識之士開始引進西方科學技術,翻譯地學書籍。
1"地質"首現
1853~1854年墨海書館印制慕維廉編譯的第一部中文版西方地理學百科全書《地理全志》,書中首次使用中文“地質”一詞。《地理全志》首卷“地質論”中,講述了礦物、巖石、地層、古生物以及礦產等,特別是地層講述最為詳細,結合不同時代地層勾畫了地球演變輪廓,還附有一張地層柱狀圖和地質年代表。這是中國人第一次通過讀物直接閱讀到“地質”的概念。
《地理全志》中首次出現“地質”一詞
2地質書籍成暢銷書
自洋務運動起,中國人自己開始創辦譯書機構,翻譯、編輯出版西方地學書籍或教科書。1872-1873年,瑪高溫口譯,華蘅芳筆述,譯印了美國礦物學家丹那的礦物學經典著作《金石識別》,首次把西方礦物晶體理論與測試方法介紹到中國。緊接著,他們又根據英國地質學家萊伊爾的世界名著《地質學綱要》翻譯出版了《地學淺釋》,最早把地質學理論和方法體系全面系統地引進中國。《地學淺釋》和《金石識別》是當時青年人的必讀之書,國內開設的礦務等專業的新式學堂都用這兩本書作教材,在我國近代地質發展史上產生了廣博而深遠的影響。
3留美幼童
1872~1875年,在曾國藩、李鴻章的推動下,清廷派遣4批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學,這是中國歷史首次公派留學,其中15人主攻礦務。回國后他們從事礦冶工作,9人成為中國第一批地質礦冶工程師,其中鄺榮光最具代表性。
1872年到1875年,10-16歲120名幼童分四批到達美國,部分幼童出發前留影
1936年留美幼童最后一次聚會合影
第4篇三個老外在中國的地質事業
鴉片戰爭后,國門打開,各國地質學家蜂擁而至,其中以德國人李希霍芬、美國人龐培萊和俄國人奧勃魯契夫三人的影響最大。
1龐培萊
龐培萊是鴉片戰爭后到民國成立前最早來華野外調查的外國地質學家。1863~1865年,他4次進入中國考察,1866年,出版《1862—1865年在中國、蒙古和日本的地質研究》,論述了中國的地質構造。
2奧勃魯契夫
奧勃魯契夫于1892年至1909年曾幾度率隊來華考察,足跡遍及西北、東北和華北,命名了6條新山脈。鑒于其對中國地質學所做出的突出貢獻,1924年,奧勃魯契夫被中國地質學會選為名譽會員。而且他還是著名的科幻小說家,《地心世界獵奇記》就是他的得意之作。
3李希霍芬
德國人李希霍芬是調查研究中國地質的外國地質學家,對中國近代地質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868~1872年之間,他考察了我國18個行省中的13個省區,其“踏查之普遍,著述之精深博大”,遠非清人所及。回德后,相繼出版了5卷里程碑式的宏著巨作《中國——親身旅行和據此所作研究的成果》(附地圖集兩卷),成為中國地質學、地理學的奠基。就連翁文灝也不得不承認:“中國地質學之鞏固基礎,實由德人李希霍芬氏奠之。”
李希霍芬還是絲綢之路的最早提出者。
上一篇:2017年土壤重金屬污染與修復研究熱點回眸|觀察
下一篇:中國地質簡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