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礦山環境“開發式治理”之路...2019-02-25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礦山地質環境是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2001年以來,原國土資源部等相關部門相..
- 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解廣西...2018-07-31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廣西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獲得一系列重大發現。 1 記者從廣西國土資源廳了..
- 廣西壯族自治區規范砂石資源...2018-07-30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一提到砂石資源開發,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散、亂、臟,破壞和污染環境嚴重。近幾..
- 地球科學機構在泰晤士河流域...2018-07-30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泰晤士河是英國倫敦的母親河,但在19世紀中期以后,河流污染嚴重,生態環境不斷..
- 在珍寶上“雕刻”生命工程—...2018-07-27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近日,川報觀察刊登了記者寇敏芳的文章,講述我局九寨溝地災治理工程背后的故事..
- 徐州打造礦區生態修復治理新標桿2018-07-20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這是一個重煥青春的城市。當地的國土資源系統把歷史包袱轉化為生態建設的資源優..
- 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治理的若...2018-07-17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流程最長、流域面積最廣的水系。同世界許多其他河流一樣,密..
- 礦山修復技術的魅力2018-06-13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在礦山開采過程中,大量土地因失去利用價值而成為廢棄地,如露天采場、廢石場、..
- 生態環境部公布《工礦用地土...2018-05-16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工礦用地土壤和地下水環境保護監督管理,防..
- 中國地質簡史(下)2018-04-20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第5篇:大師時代:地質學興起 西學的大量輸入喚醒了中國的開明士大夫,他們逐..
- 中國地質簡史(上)2018-04-19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說到地質,很多人都認為,不就是研究地球嗎? 什么是真實的地質? 她起源..
- 2017年土壤重金屬污染與修復...2018-04-02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導讀 明確土壤重金屬來源、掌握土壤重金屬污染和風險特征、探究重金屬在土壤..
- 周健民:制訂土壤修復技術標...2018-04-02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導讀 周健民認為,盡管土壤修復行業發展迅速,市場潛力巨大,但發展中伴隨而..
- 土壤污染分區治理修復策略2018-02-27
- 土壤是具有空間格局但又可變異的非均相、不流動的地球陸地表層生態系統,通常處于不同利用狀態,..
- 區域土壤污染成因分析2018-02-27
- 土壤環境是一個系統,由土壤的內部環境、外部環境及其界面環境組成。處于地球陸地表層的土壤環境..
- 土壤污染的區域性差異2018-02-27
- 1 1 土壤污染呈現區域化態勢2014年4月17日,國家環境保護部與國土資源部聯合發布的《全國土壤污染..

在珍寶上“雕刻”生命工程——探訪九寨溝景區地災治理項目
作者:金石恒泰 時間:2018-07-27
近日,川報觀察刊登了記者寇敏芳的文章,講述我局九寨溝地災治理工程背后的故事,小編在此另行配圖原文轉發,謹以此為咱們四川地礦人搖旗吶喊。
7月10日晚,九寨溝下了一夜暴雨。樹正寨村黨支部書記克格珠說,樹正寨背后的山體上,有一處地震形成的崩塌體,平時常常有落石,下雨更掉得厲害,“好在半山上建了一堵墻,把石頭攔起來了,有了它我們就不怕了。”
遠眺樹正寨,可以看到一上一下兩處地災治理工程牢牢護住寨子96戶,366人的安全,上方是樹正溝泥石流治理工程建成的攔擋壩,下方是樹正群海下行站臺對面崩塌治理工程正在建的樁板攔石墻。
他說的“墻”是地災治理項目中的樁板攔石墻,這是治理崩塌的手段之一。像這樣被治理的地災隱患點,在九寨溝景區一共有89處,目前已經有三分之一完工,預計8月底景區所有工程將全面完工,成為守護景區安全的“防衛兵”。
治——借鑒李冰治水靈感 探索災害治理新辦法
景區內的89處應急治理工程,被分成四個標段,分別由省地礦局下屬的華地建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省地勘院地質工程公司承擔。
華地公司副總經理曹楠攤開一張施工項目圖:九寨溝“Y”字形的兩條支溝上治理工程密密麻麻。其中,最密集的在熊貓海到鏡海一帶。這些災害點以崩塌和滑坡為主,主要威脅景區公路、棧道和村寨聚集區。由于地質條件不穩定,工程施工難度很大。
在樹正群海下行站臺對面的崩塌隱患點,負責施工的省地勘院地質工程公司采用了樁板攔石墻的方案,也就是在半山腰建一堵墻,把落石擋在山坡內側。
“這可不是普通的墻。”省地勘院地質工程公司副總經理陳新介紹,建墻之前,先要在地面挖孔打樁,深度一般為6米左右,然后再用鋼筋混凝土對樁孔和墻面進行整體澆筑,攔石墻才能不被落石擊倒。
工程進展到二期,遇到了大難題:打下去都是松散的大石塊,根本沒辦法固定受力。陳新帶著團隊一起想方案,最終決定將鋼管排列成矩陣的鋼管樁,取代挖孔樁,打入地基深處。“經過專家的評估,受力效果與挖孔樁相同。”陳新說,新的方法更加節約時間,在九寨溝探路成功后會在更多的項目中推廣。
在五花海泥石流隱患點,曹楠和團隊也面臨一道難題:發生暴雨時,如何才能穩住砂石,讓清水流入五花海。最終,他們從李冰治水的辦法中獲得靈感,建設16道格賓石籠,利用石籠攔擋砂石,縫隙可過濾水流。項目基本完工,在此次暴雨中已初見成效。
護——借鑒“隱形”靈感 探索災害治理新辦法
“景區內的工程治理相對災區其他治理項目來說,是難度最大的。”曹楠認為,一般的地災治理項目施工如同廢墟中重建,而在九寨溝景區施工則像在珍寶上雕刻。
九寨溝是世界自然遺產,也是5A級景區,根據九寨溝景區治理要求,地災治理項目在保障安全的同時,必須兼顧生態保護和自然景觀完整性。
在下季節海公路邊坡上部崩塌隱患點,山體落石威脅景區道路,按照原來的施工設計方案,公路內側要修建一道樁板攔石墻。“這個位置相對平緩,是最容易建設的。”曹楠說,但這道長約300米的墻體,會對景觀造成破壞。
“我們想了個辦法,把它們隱身了。”曹楠說,經過反復調查測量,他們選擇沿山坡上移30米左右,把攔石墻建在叢林里。
事實上,九寨溝內所有的樁板攔石墻幾乎都修建在山坡上,“隱蔽”在叢林里。
不過,并非所有的隱患點都能隱身防護。黑角橋左岸崩塌隱患點,一整面山幾乎裸露,面積為2萬平方米,是九寨溝面積最大的崩塌體。攔石墻無處藏身,只有用防護網給山體穿一件“隱身衣”。陳新介紹,該項目用以鋼絲繩網為主的柔性網包裹在巖石上,防治危巖崩塌,還特意選擇了啞光的灰色材質,讓防護網跟山體融為一體。
“更重要的是,防護網在鋪設過程中,充分預留了植物生長的空隙,隨著植被的恢復,防護網將進一步隱身。”
不僅如此,陳新介紹,土方開挖的時候,盡量不破壞原有的地表植被、苔蘚草皮:開挖以后,把它放在一個地方;等到回填以后,再把它恢復。
景區的棧道被多處損毀,工人們前往施工點需要扛著材料穿越這些被毀的棧道。
【記者手記】
保護才是長效治災的手段
進入九寨溝景區采訪的前一天,九寨溝縣遭遇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強的暴雨。景區所在的漳扎鎮多處被淹,山洪過后一片泥濘。
本以為景區會更加狼藉,沒想到進去一看,除了部分路面有些落石,幾乎看不出暴雨洪水的痕跡。施工人員介紹,這緣于在施工中注重生態保護,讓治理工程更好地發揮作用。
五花海泥石流治理項目負責人菊文林告訴記者,九寨溝景區施工有很多規定,其中一個就是不能砍樹,如果要砍必須打報告,還不一定能批。因為這一條,他們施工都是繞著樹走,每次施工都小心翼翼。施工初期也有不適應,但是他們很快發現,在保護好生態的前提下施工,工程治理效果更好,施工也更安全。
雖然生態治災的做法源自景區的嚴格規定,但卻在施工管理者心中深化了保護生態的意識,生態保護和災害治理相得益彰。
上一篇:徐州打造礦區生態修復治理新標桿
下一篇:地球科學機構在泰晤士河流域治理中的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