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價結束六連陰!避險情緒短...2020-03-18
- 周三(3月18日)現貨黃金圍繞1535美元震蕩運行,現報1534 12美元,漲幅0 36%! ≈芏蛎绹诳..
- 我國礦業國際產能合作形勢分...2020-03-11
- 礦業國際產能合作是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和全球礦業治理的..
- 我國重要礦集區找礦取得新進展2020-03-09
- 記者近日從自然資源部礦產勘查技術指導中心獲悉,我國礦集區找礦工作取得新進展:自2016年起,我國先..
- 礦業在回暖,發展潛力大2020-03-09
- 礦業在回暖 發展潛力大日期:2020-3-3 來源:中國礦業報2月2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中華人民民共和..
- 海外搞礦,是一場“賭博”2019-07-08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近日,據MiningWeekly報道,艾芬豪礦業公司(Ivanhoe Mines)宣布,其在民主剛..
- 世界上最深的鉆孔,科拉超深...2019-06-25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科拉超深鉆孔(科拉超深鉆孔是蘇聯于1970年在科拉半島鄰近挪威國界的地區所進行..
- 2018年全國地質勘查成果通報2019-06-24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一、地質勘查投入 2018年我國地質勘查投入延續了近年來的下行趨勢。全國地質..
- 2019年,各省地勘局財政撥款...2019-06-17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近期,全國各個省份地勘局已經陸續公布了2019年部門預算清單,其中對預算總額、..
- 我國地質調查重要新聞報道一...2019-05-16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金秋十月,我們再次相聚天津,參加一年一度的礦業盛會——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今..
- 我國地勘行業發展一年回眸2019-05-05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政策趨緊對地質勘查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使得財政資金主要..
- 我國礦政管理這一年2019-04-30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民福祉,關乎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關乎民族未來的美好前景。..
- 全球礦業資本市場呈現向好跡象2019-04-25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魔鬼藏在細節里,天使又常常與魔鬼相伴。一些礦業人這樣形容資本是礦業市場最活..
- 礦業“走出去”應把握國際規則2019-04-25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日前,在天津舉行的2018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上,法規與政策分論壇圍繞信息披露與執..
- 我國企業面向非洲“走出去”...2019-04-24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在2018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上,在非洲有多年工作背景的瑞典科技大學教授孟瑞松(M..
- 論道天津,企業高管把脈礦業未來2019-04-18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10月19日,在天津舉行的2018中國國際礦業大會分論壇——企業高管論壇,引來眾多..
- 官宣!中國地質調查取得多項...2019-04-17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10月18日,2018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中國地質調查新進展專題論壇座無虛席。近期自然..
- 什么樣的礦山才是智能礦山,...2019-04-17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
- 資源型城市如何轉型升級,專...2019-04-15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資源型城市的數量占據全國城市總數量的近一半。因此,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直..
- 20多個國家的科學家共同為人...2019-04-10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10月24日,地球深部探測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開幕。 本次研討會旨在交..
- 粉末地質學,該說再見了!2019-03-25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致其實。科學研究既要追求知識和真理,也要服務于經濟社會..

新時代地質調查轉型升級的思考
作者:金石恒泰 時間:2019-01-14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深謀遠慮,對黨和國家的發展改革做出了全方位的頂層設計和規模宏大的謀篇布局。黨的十九大向全世界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明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明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奮斗目標和根本任務。地質調查工作必須適應新時代要求進行變革和調整,加快實現轉型升級。
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求,地質調查工作必須在指導理論和工作理念上進行大變革、大調整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納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對地質調查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落實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打贏三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等,都對地質調查工作提出了更加明確具體的要求。
適應這一系列新的要求,地質調查工作必須在指導思想和工作理念上進行大變革、大調整。在指導思想上,按照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要求,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自然觀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整體系統觀,從以地質科學理論為指導轉變到以地球系統科學理論為指導,加強地球多圈層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調查研究,為自然資源合理開發和生態系統保護提供地球系統科學解決方案。在工作理念上,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把科技創新、開放合作、信息共享等作為重要驅動力;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強化多門類自然資源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的綜合調查評價,統籌考慮地上與地下、陸域與海域、資源與環境,大力提升地質調查工作服務高質量發展和綠色發展的能力。
適應自然資源管理新要求,地質調查工作需要在目標定位和工作領域上進行大變革、大調整
組建自然資源部是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地質調查工作必須適應自然資源統一管理、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生態修復等新的重大需求,積極拓展服務領域、努力延伸工作鏈條。在目標定位上,適應新的職責定位和支撐服務要求,按照局黨組提出的“全力支撐能源、礦產、水和其他戰略資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和自然資源管理中心工作”新的工作定位,努力成為多門類自然資源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權威數據的主要提供者、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與生態修復的重要業務支撐者、我國地質勘查行業轉型發展的示范引領者。
在工作領域上,以新的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六個方面的工作。
1 加強自然資源統一管理需要規范、一致、權威的基礎數據支撐,地質調查工作必須按照新的要求,積極拓展工作領域,開展數量、質量與生態“三位一體”的多門類自然資源綜合調查。
2 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科學編制國土空間規劃,強化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要求發揮地質工作優勢,大力加強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調查評價、監測預警和國土空間適宜性評價。
3 集約節約利用自然資源是實現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地質調查必須延伸工作鏈條,更加重視自然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技術等科技創新。
4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做好生態系統保護修復,需要充分發揮地質工作的作用,加強地球多圈層交互作用研究,提供地球系統科學解決方案。
5 提高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監管效率和水平,需要不斷健全完善星空地監測體系,提供全天候、高精度的觀測信息。
6 全面提升自然資源管理效能與公共信息服務,要求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提高地質調查評價工作全流程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水工環地質調查轉型升級的重點任務建議
按照指導理論、工作理念、目標定位、工作領域變革調整的要求,水工環地質調查領域應大力拓展和強化以下八個方面的工作任務。
1 切實加強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支撐。落實中央財經委第三次會議要求,切實提高地質災害高易發區災害地質調查評價程度和精度,加強重大工程區和大江大河沿岸地質災害風險調查和評估,對威脅生命安全和可能造成重大財產損失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采取分類處置的對策措施,提出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的具體建議;加快建立互聯互通、高度共享的全國地質信息系統平臺;大力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科技創新,采用新機制調動企業積極性,推動監測預警儀器設備研發,切實提高地質災害技防能力和水平。
2 強力推進深部地熱能調查評價和勘查開發示范。按照“推進能源產業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的要求,以打好藍天保衛戰,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為主要目標,梯次推進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汾渭平原等區域深部第二空間(3000~6000米)碳酸鹽巖熱儲勘查評價,評價采灌均衡條件下的可持續開發潛力,建立深部地熱梯級高效利用示范工程。將干熱巖勘查開發作為重大戰略科技問題,按照近期(3年)地面發電、中期(5~8年)規模化開發、遠期(10~15年)產業化開發的三步走目標,以我為主,廣泛合作,實現理論、技術、工程、裝備等的自主創新和重大突破,實現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快速發展。
3 積極探索水資源調查的技術方法。在加強水文地質調查和地下水監測的同時,積極探索水資源基礎調查(支撐自然資源基礎調查)和不同級別流域尺度的水資源專項調查技術方法。強化綜合運用遙感、物探、地面調查、監測等技術手段,對水資源數量、質量、開發利用及其影響進行調查,充分考慮水循環特征和“三水”(地表水、地下水、大氣降水)轉化關系,以及水資源與生態、土地利用等相互關系,分析水資源平衡及其影響因素,為水資源確權登記和科學管理提供支撐,為國土空間規劃與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提供依據。
4 大力拓展和加強生態地質調查。以支撐服務生態系統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區域統籌、綜合治理為目標,大力加強重要生態功能區和突出生態問題區的生態地質調查,重點包括服務耕地資源三位一體保護的生態地質調查(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服務森林、草原、濕地等重要生態功能區整體保護的生態地質調查(林草濕生態地質調查),服務石漠化、沙漠化、鹽漬化綜合治理的生態地質調查(荒漠化生態地質調查),服務礦山地質環境系統修復治理的生態地質調查等。
5 構建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技術支撐體系。發揮中國地質調查局在能源、礦產、地質環境、地質災害、海洋、土地、水資源、森林、草原、濕地等多方面資源環境數據優勢,根據不同層級、不同類型國土空間規劃的要求,聚焦主體功能區定位及其空間格局優化、三條紅線劃定、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整治修復等需求,探索構建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的理論和技術方法體系,建立協同高效的多業務領域技術支撐團隊。
6 積極探索生態文明示范區綜合地質調查。在多門類自然資源綜合調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調查評價與國土空間適宜性評價、地質調查與國土調查融合等方面進行探索實踐,盡快形成可推廣的經驗模式。
7 不斷創新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范式。在總結支撐服務雄安新區總體規劃、支撐服務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支撐服務廣州市規劃建設與綠色發展、支撐服務成都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支撐服務海南江東新區概念性規劃等成功經驗的基礎上,以武漢、杭州、西安、鄭州、青島、北海等為重點,繼續在成果應用與服務、工作推進機制、資料匯交與服務制度、城市地質信息平臺與智慧城市和城市規劃建設信息平臺的對接融合等方面創新形成新的示范成果和經驗做法。
8 深化拓展地質遺跡調查與服務。圍繞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地管理、地質特色小鎮和地質文化村建設等目標,以地質遺跡調查項目為依托,拓展地質、地理、人文、歷史等多種資源調查,深入挖掘山水林田湖草文化,深化基礎地質科學研究,精講“滄海桑田、海枯石爛、山崩地裂”的地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