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價結束六連陰!避險情緒短...2020-03-18
- 周三(3月18日)現貨黃金圍繞1535美元震蕩運行,現報1534 12美元,漲幅0 36%。 周二因美國正在考..
- 我國礦業國際產能合作形勢分...2020-03-11
- 礦業國際產能合作是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和全球礦業治理的..
- 我國重要礦集區找礦取得新進展2020-03-09
- 記者近日從自然資源部礦產勘查技術指導中心獲悉,我國礦集區找礦工作取得新進展:自2016年起,我國先..
- 礦業在回暖,發展潛力大2020-03-09
- 礦業在回暖 發展潛力大日期:2020-3-3 來源:中國礦業報2月2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中華人民民共和..
- 海外搞礦,是一場“賭博”2019-07-08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近日,據MiningWeekly報道,艾芬豪礦業公司(Ivanhoe Mines)宣布,其在民主剛..
- 世界上最深的鉆孔,科拉超深...2019-06-25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科拉超深鉆孔(科拉超深鉆孔是蘇聯于1970年在科拉半島鄰近挪威國界的地區所進行..
- 2018年全國地質勘查成果通報2019-06-24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一、地質勘查投入 2018年我國地質勘查投入延續了近年來的下行趨勢。全國地質..
- 2019年,各省地勘局財政撥款...2019-06-17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近期,全國各個省份地勘局已經陸續公布了2019年部門預算清單,其中對預算總額、..
- 我國地質調查重要新聞報道一...2019-05-16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金秋十月,我們再次相聚天津,參加一年一度的礦業盛會——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今..
- 我國地勘行業發展一年回眸2019-05-05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政策趨緊對地質勘查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使得財政資金主要..
- 我國礦政管理這一年2019-04-30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民福祉,關乎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關乎民族未來的美好前景。..
- 全球礦業資本市場呈現向好跡象2019-04-25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魔鬼藏在細節里,天使又常常與魔鬼相伴。一些礦業人這樣形容資本是礦業市場最活..
- 礦業“走出去”應把握國際規則2019-04-25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日前,在天津舉行的2018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上,法規與政策分論壇圍繞信息披露與執..
- 我國企業面向非洲“走出去”...2019-04-24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在2018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上,在非洲有多年工作背景的瑞典科技大學教授孟瑞松(M..
- 論道天津,企業高管把脈礦業未來2019-04-18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10月19日,在天津舉行的2018中國國際礦業大會分論壇——企業高管論壇,引來眾多..
- 官宣!中國地質調查取得多項...2019-04-17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10月18日,2018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中國地質調查新進展專題論壇座無虛席。近期自然..
- 什么樣的礦山才是智能礦山,...2019-04-17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
- 資源型城市如何轉型升級,專...2019-04-15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資源型城市的數量占據全國城市總數量的近一半。因此,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直..
- 20多個國家的科學家共同為人...2019-04-10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10月24日,地球深部探測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開幕。 本次研討會旨在交..
- 粉末地質學,該說再見了!2019-03-25
- 滿地寶便攜式鉆機 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致其實。科學研究既要追求知識和真理,也要服務于經濟社會..

粉末地質學,該說再見了!
作者:金石恒泰 時間:2019-03-25
“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致其實。科學研究既要追求知識和真理,也要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
——摘自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5月30日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的講話
兩年一屆的全國礦床會議在金秋十月如期召開。作為礦床學科規模最大、權威性最高的全國性學術交流平臺,該會議一直都受到國內礦床學界、礦產勘查界和地球科學其它相關分支學科科技工作者的推崇。
這一點,在今年的大會(第十四屆)也體現得尤為明顯,不僅參會人數突破1500人創下歷史新高,在會議的組織安排、議程流程、大會報告邀請、研討專題設置等方面也推行了諸多創新,使得這樣一次在礦業持續低迷的大背景下召開的學術盛會顯得尤為耀眼。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大會確立了“開創綠色勘查新格局 構建礦業發展新途徑”的主題,旨在推動礦床學研究能與找礦勘查更加緊密地結合,能為地質找礦和礦產勘查實踐解決實際問題。
中國地質學會礦床地質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所屬的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所長陳仁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次會議除了學術交流外,一個重要的議題就是‘回歸’,要探尋礦床學科的發展方向,倡導礦床學研究回歸本真,以需求和目標為導向,支撐服務國家能源資源需求。這也是從事礦床學研究的科技工作者的職責所在和努力方向。”
盛況空前特色鮮明
“截至今晚6點,通過網上報名注冊參會的人數共1300人,到現場注冊參會的人數共259人,共計1559人。”在10月19日晚召開的中國地質學會礦床地質專業委員會會議上,第十四屆全國礦床會議秘書長向君峰博士向大會組委會通報了這樣一組數據。
中國地質學會礦床地質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毛景文感嘆道:“能有這么多人來參會,創下我國礦床學界學術會議參會人數的紀錄,不容易啊!”
據了解,本次會議的報名人數之多,超出了很多與會人員的預料。特別是在參會人員中,除了有來自各相關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等傳統科研單位中從事礦床學研究的科技工作者,還有很多來自政府部門和礦山企業、地勘單位、石油勘探單位等生產一線的從業人員。
“目前全球礦業形勢依舊嚴峻,為什么還有這么多專家、學者、勘探工作者、學生及有關部門領導與會?我相信這既是大家的期盼,更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具體體現。”毛景文表示,此次會議不僅人氣很旺,更呈現出三大特點:一是綠色勘查、綠色礦業等議題成為大會的醒目專題;二是大會已從單純的學術會議轉變成為學術研討與勘查實踐大融合的新平臺,邀請了礦業界一批優秀的實業家與會;三是大會開始向國際會議轉變,特邀了來自澳大利亞、加拿大的相關專家作報告,暢談海外找礦勘查經驗。
會議第一天的14個大會報告基本座無虛席。本次安排的報告人包括了院士、杰青、著名企業家代表、國內外著名專家等,其人員結構較往屆有較大調整。從報告的內容上,也更多加入了科研成果指導找礦勘查、礦業開發的相關內容,與會人員直呼“聽得過癮”。紫金礦業董事長陳景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表示:“聽了幾個大會報告,我自己收獲很多,感覺專家們的水平很高,礦業企業非常需要這樣的研究成果。”
此外,本次會議還收到了論文摘要598篇,口頭報告492個,展板報告58個,共設置了22個研討專題,其中除了傳統礦床學研究中的礦床類型、礦床成因、成礦作用等學術專題,還包括了找礦勘查技術方法及其應用、重要找礦進展、深部礦產預測、礦產資源綠色調查、綠色勘查和綠色礦山等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的專題。
推陳出新大膽探索
“為了籌備這次會議,礦床地質專業委員會花了很多功夫。早在6月上旬,我們就組織多方專家召開了會議,一方面是啟動大會的準備工作,一方面也是探討學科的發展方向。”陳仁義介紹,在確定本次會議主題時,組委會決定,要結合礦床學科的特點,在會議的思路和模式上做一些探索性的創新。
本屆會議首次設立了中國地質學會礦床地質專業委員會終身成就獎和《礦床地質》最佳論文獎。終身成就獎的授獎對象是長期從事礦床學領域相關工作的老院士、老專家,包括在礦床學理論研究方面取得原創性成果,對推動礦床學學科發展做出杰出貢獻的礦床地質工作者,在地質找礦和礦產勘查方面作出杰出貢獻的礦床地質工作者,對礦床學學術交流與科學普及作出杰出貢獻的礦床地質專業委員會會員等;《礦床地質》最佳論文獎的授獎對象是近兩年在該期刊發表的優秀論文。
“這兩個獎項都不是由獲獎人自己申請的,均由礦床地質專業委員會提名投票產生的。設立這兩個獎項的目的,一是為了對老專家們的付出和貢獻進行充分肯定,二是為了鼓勵礦床學研究回歸本真,引導礦床學理論研究面向找礦勘查,解決生產實際問題。”陳仁義說。
本屆大會將首屆終身成就獎授予了中國科學院院士翟裕生、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毓川兩位國內外知名的地質學家,而由云南黃金集團公司和中華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等完成的《滇西北衙超大型金多金屬礦床勘查模型》、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的趙一鳴研究員等完成的《中國矽卡巖礦床找礦新進展和時空分布規律》等兩篇論文獲評首屆《礦床地質》最佳論文獎。
除了新設立獎項,本屆會議在前期組織上也有所創新。據了解,大會設立的22個專題論壇的召集人都邀請了相關領域具備一定影響力的專家擔任,而且組委會給每位召集人都下達了“任務”:負責召集優秀報告,負責審查論文投稿,真正發揮召集人的作用。因此,也保證了本次大會收到的論文、報告的質量都比較高,也是保證參會人數的重要原因。
而在大會報告的設置上,除邀請了多位國內外大型企業的專家老總,也向中青年一代的杰出代表有所傾斜。“未來學科創新的主力還得依靠這些年輕人,需要給他們提供舞臺。”陳仁義說。
此外,本屆會議還借鑒國外成熟的礦產勘查會議模式,在大會開幕之前舉辦了“成礦理論與找礦勘查技術”系列講座,邀請了國內有關高校、研究機構、地勘單位和企業的14名專家進行了授課,有200余人報名參加了培訓。
學科發展方興未艾
礦床學是地球科學領域中與礦業生產聯系最為緊密的分支學科之一,它的發展與礦業生產技術的進步息息相關。當前,礦產資源勘查越來越多地依靠于礦床學理論的進步和發展,尤其是隨著地質找礦工作從淺及深,找礦難度日益增大,這就更需要凸顯礦床學理論研究成果對找礦勘查的指導作用。
但也有專家坦言,雖然目前我國礦床學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大量有影響力的成果,但因受限于體制機制等各種因素,很大一部分研究工作仍然只是停留在表面,很多研究人員的追求也只是發表論文,能夠真正用于指導礦山開展資源勘查工作的成果少之又少。
“礦床學也叫做經濟地質學,其目的就是要‘發現在現代經濟技術條件下可以開發利用的石頭’。”毛景文表示,礦產資源學科既有基礎研究創新的一面,更要支撐國家的經濟發展。因此,僅僅需要極少數的人去從事基礎研究,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必須投入到社會發展的熱潮中去,要圍繞找礦勘查開展研究。
陳仁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在我國地球科學領域研究人員中,從事礦床學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數量應該是最多的,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從事的基礎研究,這不符合礦床學與生產緊密聯系、促進找礦勘查的本質。追求發表論文特別是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仍然占據著科學研究主要導向,這十分不利于學科的發展。
“有的地質科研人員野外實地調查工作很少,到野外也就是直接采幾個樣品,回去開展大量的分析測試,用一組組的數據和圖表湊成一篇篇論文,有人開玩笑地把這種研究工作稱為‘粉末地質學’。你研究完了總得說點什么吧,最后的成果就是提交兩篇論文給礦山嗎?其實這樣的成果對礦山企業的生產實踐有多少意義呢?”陳仁義說,開展礦床學研究一定要基于大量的野外工作,在進行研究的同時也要提供找礦潛力、找礦方向、工程布鉆等方面的建議,而不是就著現象說現象,也沒有必要去跟風,重復別人已經開展過的工作。
“礦床學研究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馬后炮’——生產單位已經把礦找出來了,然后很多人跑過去進行各種理論總結,這種研究工作對生產單位的意義究竟有多大,也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陳仁義表示,一定要在找礦的過程中來開展研究,而且課題要與找礦緊密結合才有意義。
作為礦業企業的典型代表,陳景河對此也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礦業公司能夠生存或發展,資源是最重要的基礎,因此在資源型企業,基礎地學研究和礦產勘查之間有一種天然的聯系,這二者是企業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在西方的礦業公司里,地學研究和礦產勘查開發基本是一體化的。紫金目前就是這樣的模式,成立了自己的勘查院,以為企業進一步尋找資源為根本目的,同時也開展部分基礎研究工作為進一步找礦勘查提供依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紫金擁有的60%資源都是自己的隊伍找出來的。”陳景河說。
陳景河坦言,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國內的礦床學研究水平總體來說還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特別是與找礦勘查結合方面,與西方還存在很大的差距。“科技創新的目的是要為企業帶來效益,礦床學研究不是非要弄出一套‘玄乎’的理論模式,一定要跟經濟指標掛鉤才是最重要的。”
結合實踐面向未來
對于我國礦床學科未來的發展方向,也是本次會議中眾多與會專家探討的重要話題,對此,專家們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緊跟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這是眾多專家的普遍共識。陳景河認為,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在全球范圍內配置礦產資源是必然選擇,“走出去”是部分中國礦業企業的重要抉擇。但是,雖然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礦業行業的最重要參與者,也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并沒有與之相適應的資源匹配度,這是令人十分擔心的問題。因此,礦床學研究必須為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服務。陳仁義也建議,礦床學研究在繼續關注我國傳統優勢礦產、大宗礦產的同時,也要更多關注“三稀”等國家緊缺的礦產資源,而且科學家要以適當的方式進入到市場機制里面來,讓科研成果與市場緊密結合,為提升國家能源資源安全保障服務。
研究工作的方式要發生變化——積極響應習總書記“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號召,發展成礦理論,推動勘查技術方法進步,解決礦產調查與勘查過程中的科技問題。對此,陳仁義也代表國內最權威的礦床學期刊《礦床地質》發出了倡議。一是要及時跟蹤國內外礦床學領域的最新研究動態與礦產勘查進展。二是研究論文首先要把礦床地質特征進行翔實、客觀研究和描述,并附有礦區大比例尺地質圖、典型勘探線剖面圖、必要的素描圖或照片、采樣位置信息等基本要素;其次,在查明成礦作用和礦床成因基礎上,應對其找礦潛力和找礦方向提出意見,切實對礦產勘查起指導作用。三是礦床學研究應在關注礦床地質屬性的同時,注重礦床的經濟屬性和生態環境屬性。
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結合礦產勘查實踐解決科學問題。陳仁義建議,在學術觀點上求同存異,不需要去做過多無謂的學術觀點爭論,不做虛無縹緲的理論推測,要注重野外工作,將科學研究融入到找礦勘查的生產實踐中去,讓科研成果切實服務找礦突破,在找礦勘查的實踐中實現科技創新。
采訪手記
在記者的采訪中,不止一位專家提到了“粉末地質學”這個略帶諷刺又頗為形象的“專業術語”。野外工作是地質工作的基礎,但事實情況是,很多從事地球科學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正在用大量的實驗室工作代替野外研究,用大量的分析數據代替野外證據,其目的只是為了盡可能快、盡可能多地堆出一篇篇學術論文,然后交給相關學術期刊發表。誠然,在目前國內的成果評價標準下,一篇影響因子高的論文很可能會改變作者一生的人生軌跡,但對于追求經濟效益的礦山企業來說,這些印刷精美的論文,很可能只是一堆廢紙。
記者在2014年采訪過一位礦床學界的國際大咖——《Economic Geology》現任主編勞倫斯·D·梅內爾特(Lawrence D.Meinert),他說:科研成果的評價標準在世界各地都不一樣,這也是一個大家都面臨的難題。針對礦床學研究來說,研究成果的好壞決不是看你發表論文的數量、發表刊物的影響力或是論文篇幅的大小,只有能夠提升人們對全球成礦作用、成礦規律的認識,從而促進礦產勘探工作理念的進步,推進資源勘探開采效率和水平,才是最科學的評價標準。